时间: 2024-06-04 22:36:23 | 作者: 乐鱼最新登录
3月的厦门,天朗气清,筼筜湖水清岸绿,候鸟翩跹。湖边的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但是谁也想不到36年前,这里是藏污纳垢的“大染缸”“臭水湖”。
36年来,厦门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发端,持续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厦门实践”,形成了一批具有厦门辨识度、全国影响力、世界美誉度的标志性成果,提供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生态文明建设好经验好做法。
2022年11月19日,厦门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全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副省级城市。
2023年,厦门东南部海域内3个国控点全部达到II类水质标准,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海湾建设示范案例。筼筜湖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日前,红星新闻参与生态环境部组织的“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采风行活动”,在厦门感受到了人海和谐的“厦门实践”。
筼筜湖位于福建省厦门岛西部,曾是一个与厦门西海域相通的天然港湾。上世纪70年代,由于向海要地、筑堤围湖,筼筜港逐渐变成了筼筜湖。
此后,受周边建设开发和生活垃圾污水、工厂废水排放等影响,筼筜湖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一度变成当地居民怨声载道的“臭水湖”。
“上世纪80年代,单位在筼筜湖周边建房分房,按照打分分房,打分高的离湖远,我刚工作打分最低,分的房子在湖边。”庄世坚说,“湖边住户常年不敢开窗,路人经过无不掩鼻,百姓苦不堪言。”
作为厦门环保系统的一名“老兵”,庄世坚从1982年到2017年在环保系统工作了35年,退休后又在厦门市环境科学学会当了7年义工。他是厦门生态文明建设许多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得益于筼筜湖30年的科学治理,现在临湖的房子,是厦门房价最高的地方之一。”
如今,筼筜湖片区已经是厦门标志性的行政、金融、商贸、旅游、居住中心。昔日藏污纳垢的臭水湖已成为厦门的“城市会客厅”。
1981年,厦门市政府把制订筼筜湖污染综合治理方案作为厦门市环境保护办公室的首要任务。
1983年10月,厦门市环境保护办公室及其监测站完成的《厦门市环境质量综合调查与研究报告》显示,“筼筜湖臭气冲天,水质黑褐。内湖的溶解氧为零,呈厌氧分解状态;湖底墨黑的污泥巨量淤积,内外湖均无底栖生物;湖内的ECO彻底崩溃,湖中游泳生物仅存1种耐低氧和抗不良环境的攀鲈鱼,其他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均无生命迹象;湖面飞禽避走,四周蚊蝇滋生;湖区杂草丛生、垃圾遍地。”
报告的评价结论指出,有机物对筼筜湖的污染已达到极其严重的程度,筼筜湖已经完全失去自净的能力,已成为民愤极大的“臭水湖”,人们称它为“筼筜恼火”。
为了尽快制订筼筜湖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厦门市环境保护办公室及其监测站成立攻关组,对筼筜湖水质、底泥、生物监测和污染源做出详细的调查,并开展一系列实验和研究。庄世坚就是当年攻关组的一员。
1983年11月,厦门市环境保护办公室及其攻关组通过对数十个治理方案反复进行比选、实验和论证,编制了《筼筜湖水体污染调查与评价及综合治理规划意见》,提出了筼筜湖污染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也向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提交了全国第一份区域环境影响报告书——《厦门市环境影响报告书》。
1984年底,厦门市启动整治筼筜湖为中心的厦门水污染整治工作。但工程进展缓慢,而排入湖中的污水量却不断增加。
1988年3月,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同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确定治湖方略,开启了筼筜湖的蝶变。
习同志创造性提出的治湖思路总结为“20字方针”——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
1991年,筼筜湖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完成南岸污水截流、提升泵站和污水处理厂及搞活水体工程,实现了“湖水基本不臭”的目标,湖水达到国家四类地表水水体的标准。1991年8月,筼筜湖综合整治一期工程被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项目”。
1994年10月,筼筜湖整治工程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列为东亚海域污染防治管理示范区的示范工程。
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地发展,作为厦门新市区的筼筜湖区建设突飞猛进。随之而来的是排入湖区的污水量持续不断的增加(1994年达近30万吨/日),原有的截污处理设施又尚待完善。为此,厦门又开展了筼筜湖二期、三期、四期、五期大规模综合整治工程。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筼筜湖水质持续改善。昔日藏污纳垢的臭水湖、大染缸已成为厦门中心城区白鹭翔飞、繁华似锦的“城市会客厅”和“绿色大翡翠”。
厦门海域面积333平方公里,海岸线公里。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厦门如何治理海漂垃圾?
据厦门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的人介绍,2021年,厦门印发《逐步加强海漂垃圾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建立完善海上环卫队伍,作为海上打捞、岸线保洁、垃圾分类和规范处置的实施主体。各区因地制宜设立环卫分支队伍,通过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方式,实行巡回保洁,实现海漂垃圾打捞清理全覆盖、无死角。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依托厦门大学,每日对入海垃圾漂流轨迹及分布区域预测预报,在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网站、智慧环保和智慧海上环卫平台公布和信息共享,为海上环卫和各区合理部署清扫力保洁力量提供参考和指导。沿海岸段安装9路视频监控,利用人工智能自动识别海漂垃圾。除此以外,还用无人机对不同岸段进行航拍。
厦门市政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站长张梁华告诉红星新闻,海上环卫站是厦门唯一一支海域保洁队伍,成立于1994年,主要负责九龙江入海口、厦鼓、同安湾、杏林湾、大嶝岛等230平方公里海域保洁和6个无居民海岛保洁等工作。配置8艘机械清扫船、3艘巡查快艇和48艘小型船舶,海域保洁船舶配置规模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3月18日,红星新闻登上了正在海上进行清扫作业的“清风号”清扫船。这是一艘排水量200吨的液压翻斗式机械清扫船,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海上垃圾清扫船。“清风号”配有两个翻斗,在行驶的过程中,可以每时每刻将驶过的海面上的漂浮垃圾捞起,装入船上的垃圾箱。
张梁华介绍,近年来,海漂垃圾中生活垃圾慢慢的变少,植物垃圾占比较大。台风暴雨和每个月初一十五海漂垃圾相对较多,同时每年旅游季节,海面上漂浮的饮料瓶、食品袋会增多,环卫站会根据海漂垃圾情况,合理调度船舶。目前,海上保洁队实现对厦门230平方公里海域全覆盖,每年清理海漂垃圾约3000吨。
2020年,厦门海漂垃圾密度为240.38平方米/公里;到2023年,海漂垃圾密度变为96.64平方米/公里。
2023年8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二批12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厦门东南部海域位列其中。厦门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东南部海域有3个国控点位2023年均达到二类水质标准,全海湾海水水质面积均达到优良,海湾水质优良比例100%,较2018-2020年平均值增加65.27%。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也在厦门海域频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