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7-11 21:09:20 | 作者: 豆制品
包子馒头等食品大都这样摆在地上,供零售商选购。记者唐绍怡 实习生黄华聪摄
柳州4个存在了七八年之久的露天早点批发商业市场,每天凌晨在市区街边路口,流出数万份良莠不齐的早点
3月16日凌晨4时,记者来到柳州市解放北路中交大厦马路对面,这里的早点批发商业市场已经开市。在湿冷的毛毛细雨中,几辆小运输车将装满馒头、包子、花卷的蒸笼,以及用塑料袋包装的食品拉到这里,货主没用任何雨具来遮挡,就开始卸货。
卸下的货直接堆放在一家银行门前的走廊上,而走廊的大理石地面很脏。有的在蒸笼下铺上一块塑料布,有的随便垫个彩条编织袋,有的则将蒸笼径直放在地上。蒸笼大都敞开盖子,里面的食品没有盖任何遮挡灰尘的东西,买卖人员在周围走来走去。只有一家,事先用塑料袋将食品分包成小袋,其余几家都是散放着,等待买主自行打包。
在这里批发的,除了包子馒头,还有面包、蛋糕、牛奶,以及一些用摩托车、三轮车拉着,就在车箱里交易的发糕、白糖糕等早餐食品。
与批发者同时到达的,是从四面八方赶来选购早餐食品的小摊主。记者仔细辨认发现:这些顾客大多数是中年以上的男女,他们或开着摩托车,搭着泡沫盒,或踩着三轮车、自行车,有的则提着篮子步行而至。买主似乎都是熟人,他们一到达,极为熟练地在各自熟识的批发点挑选想要的食品,只向货主报一个数,甚至不用清点,付款后就迅速离开了。
记者看到,无论是货主还是购买者,在选购、清点光身馒头时,都没有按规定戴口罩。客户在挑选时,也都是用手抓,而不是用镊子夹。
5时10分,记者看到一个批发摊点的女货主将一个蒸笼里所剩不多的水晶包,直接用手抓放到另一个蒸笼里。而在右侧的一个批发点,一位男买主用手在蒸笼里一个个抓选包子,不理想的,又捡去一边。批发点没有水笼头,选购的人们没有一人洗手或戴卫生手套。而选购好的食品,直接运往早餐摊点。
记者根据批发摊点摆放的情况及一位知情人士提供的信息初步估算,每天从这批发出去的包子、馒头、发糕、面包等早点食品,大约在8000份左右。
此后,记者又接连几天观察了马路早餐市场的状况,情况大同小异。而据柳州市卫生监督所的调查,在市区中心,这样的马路早餐批发商业市场就有4个。这样的市场,能让市民安全、健康地进食吗?这不禁令人疑窦丛生。
这是昨天凌晨记者在柳州市解放北路的马路早点批发商业市场拍到的照片:一些批发商把蒸笼放在地上,甚至直接用手来抓拿馒头包子,卖给零售商。记者唐绍怡 实习生黄华聪摄
市区中心的4个早餐马路批发商业市场,除中交大厦马路对面之外,还有跃进路与三中路交叉口、飞鹅路“双马”路口及荣军路口。
这3个马路批发商业市场的规模,与中交大厦门前的差不多。据记者调查及有关人士介绍:这4个批发点每天批发出去的的包子、馒头、发糕等早点,大约有3万份左右。
据卫生监督所副所长韦志光介绍:这4个早点马路批发商业市场,大约是1998年左右开始形成。当时大量下岗工人出现,许多下岗人员推着小推车走街串巷卖早餐,主要以包子、馒头、牛奶为主,流动早餐市场由此形成。
这些流动摊点每天的销量并不大,就包子馒头而言,少则只有十几二十个,多的也只有100来个。
摊主如果自己做,费神费力,技术也不高。一些有经营意识的个人、集体,看中这些流动小摊点,开始开发早点批发商业市场。这些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经过不断变更,如今在市区已固定了下来。
在荣军路口,一位已做过四五年包子馒头批发生意的韦先生和记者说:柳州市区最初的早点马路批发商业市场有10来个。
2000年之后,开始慢慢稳定在五六个左右。2003年,市区道路改建开始,北站路三角地、马鞍山公园门口等处已撤除,现在只剩下4个固定批发点。目前这些固定的批发点,一是交通方便,摩托车、汽车都能通行;二是有屋檐、走廊,下雨有避雨的地方;三是周围有路灯。
每个批发点的批发人群不一样,货主也来自四面八方。夏天最热闹时,4个点每天可批发出去四五万份;冬天、下雨天相对较少,也有3万份左右。大约在2000年左右,糕点、牛奶、饮料,也开始加入这些马路市场,显得更为热闹。最早的市场凌晨3时就已开始,但普遍在早晨6时左右结束。
“这些马路批发商业市场的卫生状况早已引起卫生主管部门的关注。”韦副所长介绍说,早在2000年,当时的卫生防疫站就经常接到群众投诉,反映一些质量很难保证、卫生不合标准的“问题馒头”,在马路批发商业市场出现。防疫部门曾着手调查,准备进行整治。但因当时的卫生防疫存在市区、郊区、铁路、地区等多重管理,卫生许可的审批难以理清,未能及时清洗整理整顿。
2002年行政区划作新的调整,2003年国家又对疾控及卫生监督部门进行新的分工,加之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整顿规范的时间一推再推。
七八年过去了,这些马路批发商业市场的地点发生了不少改变,规模却在逐步扩大,问题日渐突出。早点批发食品的卫生状况,涉及数万市民的饮食安全,这些食品的来源与去路,成为了市民关注的焦点。
有些面包糕点虽然装在塑料袋里,但不少是家庭作坊用蜡烛加热铁片来封口的,很难保鲜,卫生也没办法保证。记者唐绍怡 实习生黄华聪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进入这4个早餐马路批发商业市场的食品,除牛奶、面包是包装食品,标有生产厂商之外,包子、馒头、发糕等,大多数都是用蒸笼装着,或用没有标识的食品袋包着,就没有看到一家亮证经营。
一位姓李的中年妇女和记者说,这些批发食品厂家绝大多数是个体经营者。有的有卫生许可证,有的没有卫生许可证。大部分食品是家庭作坊生产,每天下午就开始制作,凌晨3时左右上市。
3月15日凌晨,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在对这4个市场进行摸底调查时,也发现了同样问题。荣军路口一批发发糕的韦姓男子和记者说:这些批发食品,一部分来自市区的生产厂商,这些厂家一般有较大规模,每天的生产量上百笼;另一部分来自柳江基隆开发区等城乡结合部,这些厂家的产量也不少,每天也有四五十笼。这两类厂家除了向批发商业市场供货之外,还向学校、一些小的餐馆、饭店供货。再就是专跑批发商业市场的小货主,他们往往是家庭作坊,每天生产二三十笼左右,视天气而定,不做零售,也不送货。
记者调查中发现:批发商业市场销量最大的是馒头。而馒头又分大、中、小3种。批发价基本统一:大的每个为0.35元,中的0.25元,小的0.15元。
而大、中、小3种包子的价格,分别比馒头多0.05元。在“双马”马路批发市场,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男子和记者说:要说质量上的问题,多出现在馒头上。
一般生产者选择的都是普通面粉,但市场上好卖的是那些又大又白的“白面馒头”,和彩色的“香芋馒头”、“巧克力馒头”等,一些厂家只好在发泡剂、调色剂上作文章。而0.5元一个的“巧克力馒头”,很少有人加入真正的巧克力、香芋等原料。有的厂家为减少面粉的用量,在发泡剂上动脑筋。但这些都极易识别,用手掂分量、闻闻味道,就能发现。但一般的顾客却缺乏这种健康饮食的意识。
在追踪调查中发现:这些马路批发商业市场的包子馒头,大多数流向清晨的流动早餐摊点。在前往批发的人群中,多是中年妇女,也有一些年纪较大的老人。他们有的直接将流动早餐摊点的推车,连同加热的小煤炉,推到批发商业市场。选购好糕点及牛奶、饮料后,装好车就一路返回,一路售卖。一些中青年男子,也进入这些马路批发商业市场做“二批”生意,将这里糕点、馒头运去别的地方,进行再批发。
3月15日凌晨,卫生监督所鱼峰组的监督人员跟踪的一辆摩托车送货车,发现送进了古亭山一带的早餐摊点。
部分学校、幼儿园的早餐、午点,也从这些批发商业市场购买。“双马”马路批发商业市场的一位男子介绍说:“每天要量100份的学校、幼儿园,我都送货上门。”但他同时委婉地表示,他没有办理卫生许可证:“没有,不代表我的馒头不好吃。”
马路批发商业市场由于没有规范管理,食品卫生很难保证,卫生监督部门头痛,食品生产者及批发顾客同样有苦难言。
卫生监督所韦志光副所长介绍说:作为食品批发商业市场,不仅需要固定的场所,而且一定要保证卫生达标。但现在的早点马路批发商业市场却在露天进行,晴日满天尘土,雨天泥水飞溅,基本的防尘、防蝇设施都没有,很难保证食品安全。与此同时,这些食品的运输、储藏也存在极大的卫生问题。很快就进入春夏之交的潮湿、梅雨季节,病菌孳生,没有合理的安全措施,这些即食食品,即使生产合格,但运输储藏不当,卫生质量同样无法保证。
早点马路批发商业市场的不少买卖者,都渴望能拥有一个规范的批发商业市场。在荣军路口从事包子馒头批发的韦先生和记者说:目前这种马路市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发展。从近年来的早点批发情况去看,每天市场的使用时间大约只有两三个小时,天一亮,早餐摊点开市,批发者也就全部回到摊点经营,这些临时批发点的场地也要“物归原主”,批发收摊,无法再经营。而从市场需求来看,这个早点批发商业市场是极需要的,并能扩大规模、增加品种,以满足更多人的需要。如果有一个规范的批发商业市场,他们这些拥有生产经营许可的生产者利益将会得到保护,不会像现在一样,有证进行的也是违规交易。
有关的人表示,早点马路批发商业市场的存在,肯定有其需求性。但根据这种需求,要形成一个合理规范的批发商业市场,可能还需要各有关管理部门共同协商探讨来解决。这几个在黎明的黑暗中已运行了七八年,为众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的批发商业市场,期盼着尽快走出“非法”阴影,走上经营正轨。